
今晚在杜塞爾多夫Rhine萊茵河畔,參加了市區Tonhalle音樂廳為紀念晚年居住於此(1850~1857)的著名音樂家夫婦Robert和Clara Schumann而舉辦的舒曼節音樂會Schumann Fest,由當地Schumann協會與Düsseldorfer Symphoniker管弦樂團合作,策展人Michael Becker也在音樂會開演前上台為大家介紹兩位音樂家身平、以及今年Schumann Fest策展上為側重Clara Schumann的200年誕辰,包含今年協會刻意將整個活動內容甚至是遍佈城市裡及網路上的活動視覺溝通都著重在彰顯“女性”主題的規劃思維,這是他們第一年這樣子嘗試不同的角度來辦同樣的活動

然後這晚,我也意外解鎖了人生另一個“第1次”:那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原本想要讓自己有個好共鳴的收聽點,所以買票的時候選了第3排靠中央的位置,然而沒注意到實際上這場沒有第1~2排….結果我就真坐在台前,首席中提琴家離我不到1公尺

剛在自己的位置坐下,就看到樂團小提琴首席Franziska Früh已經在位子上rehearsal今晚的曲目,加上整晚的觀察,可以明顯感覺到她是一個很負責任且嚴謹的音樂家


音樂會的時候可以清楚地觀察到Düsseldorfer Symphoniker管弦樂團整個提琴部甚至到管樂部雙簧管手們的細膩表情,指揮家Alexandre Bloch就在我的左前方,連他指揮的時候因專注而從額頭流下的汗珠都能清晰可見

相較起以往參加音樂會時專注音樂本身而無法以這樣貼近演奏者的角度欣賞(大學的時候甚至還都帶了望遠鏡),是很有趣的體驗;不過也因為坐得近,犧牲了一些視角,第2段26歲喬治亞籍客座天才美女鋼琴家Mariam Batsashvili搭配管弦樂團的主秀表演,我的視線硬生生被鋼琴本人擋著看不到Mariam本尊姣好面容,除了在表演前後,能趁著她走到舞台前跟大家致意時看到她之外,演奏時只能從鋼琴頂蓋的鏡面反射中,隱約看到她的雙手流暢在琴鍵上滑動;不過,也意外享受到了坐在首排才有的特權:
能從頂蓋影像反射看著鋼琴內部的琴弦們隨著Mariam的指頭飛快地躍動,這是只有在看音樂會紀錄片時才有可能隨著攝影機鏡頭看得到的場景


第3段主辦方安排了兩位女高音Eir Inderhaug、Marisol Montalvo與Düsseldorf Symphoniker大編制管弦樂團同台,演繹意大利作曲家Luca Lombardi以聖經故事講述的猶太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共同的源頭Abraham的兩位妻子所創作的作品“Sarah and Hagar”,而Lombardi先生也親自到場登台向大家致意
這個聖經上講述Abraham為了生兒子而由久未能懷孕的原配Sarah主動建議讓其娶了Sarah的女僕人Hagar得子後、Sarah本人終於得到上帝履行承諾讓其產子、卻因而造成家庭繼承關係衝突的故事(有關聖經中Sarah跟Hagar的故事在此,從其中也可窺見這個“典故”造成了日後基督教跟伊斯蘭教、猶太教之間的衝突),可以從曲子中幾近找不到和諧旋律且充滿衝突音符、女高音之間體現彼此較勁又夾雜平穩段落的矛盾,完全被表現出來,我左邊的德國女生甚至有點受不了這樣的旋律,在聽完這一個段落後就提早離席了
在“Sarah and Hagar”曲目落幕之後,其實我已經頭脹眼花,畢竟在這段音樂裡面傳遞的負能量跟衝擊實在不小,幸好最後一段由Düsseldorfer Symphoniker與Düsseldorf市立女子合唱團(Ladies of the municipal music association of Düsseldorf)的Claude Debussy(德布西)在1899年創作的Trois Nocturnes夜曲,讓人可以在走出Tonhalle音樂廳前緩一口氣
每次在聆聽古典音樂會的時候,腦子裡都會因為音樂跟氣氛而蹦出很多想法交叉,而當你想把注意力拉回眼前的演奏者身上時,台上旋律中給予你的刺激,又讓你的思緒無邊無際、飄忽而去
稍後走向萊茵河畔拍了幾張夜景,回到電車站月台等候U74時,眼前即將駛離的E75車廂車窗裡,剛剛坐在台上右方中提琴部最後一排的丹鳳眼女亞裔音樂家站在車廂人群中背著她的樂器,我們四目相對、而我目送她離去。
#ConcertLife
#Dusseldorf
#Schumann
#Tonhalle
#MariamBatsashvili
#DusseldorferSymphoniker